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生活驿站

日有所思 |​ 赶走垃圾

发文时间:2021-11-10 16:57:43 来源: 作者:

《袁氏世范》十分值得细读。
作者宋代袁采,品行俱佳,书传后世,影响深远。
“其言精确而详尽,其意则敦厚而委屈,习而行之,诚可以为孝悌,为忠恕,为善良而有士君子之行矣”。
所以可以“远诸四海”,可以“垂诸后世”,可以“兼善天下”。
而可以成为“世之范模”。

《袁氏世范》凡三卷,《睦亲》《处己》《治家》也。
《睦亲》60则,专讲各种家庭关系处理。
《处己》55则,专讲立身处世交游之道。
《治家》72则,专讲持家兴业交易之则。
内容详尽而有趣。
 
【原文】人之至亲,莫过于父子兄弟。而父子兄弟有不和者,父子或因于责善,兄弟或因于争财。有不因责善、争财而不和者,世人见其不和,或就其中分别是非而莫名其由。盖人之性,或宽缓,或褊急,或刚暴,或柔懦,或严重,或轻薄,或持检,或放纵,或喜闲静,或喜纷拏,或所见者小,或所见者大,所禀自是不同。父必欲子之强合于己,子之性未必然;兄必欲弟之性合于己,弟之性未必然。其性不可得而合,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。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。况凡临事之际,一以为是,一以为非,一以为当先,一以为当后,一以为宜急,一以为宜缓,其不齐如此。若互欲同于己,必致于争论,争论不胜,至于再三,至于十数,则不和之情自兹而启,或至于终身失欢。若悉悟此理,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,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;为子弟者,仰承于父兄,而不望父兄惟己之听,则处事之际,必相和协,无乖争之患。孔子曰:“事父母,几谏,见志不从,又敬不违,劳而无怨。”此圣人教人和家之要术也,宜孰思之。
 
现在国家提倡三胎,未来父子兄弟,姐妹妯娌的关系,又会是新的社会问题。
袁采讲透了家庭关系的根本,确定了几个和谐的原则。
比如矛盾之起,无非两件事:
一,观点不同;二,财产纷争。
其间的根本原因,在于人性不同。
性格不合,言行就很难一致。

解决的办法,其实就是伟人的智慧:
求同存异。
一个不硬融,一个更多感恩。
则必然和谐。
敬而不违,劳而无怨。
圣人之道,洞察人性,切实可行。
 
而要实现求同存异,路径在哪里?
“若各能反思,则无事矣。”
“世之善为人子者,常善为人父,不能孝其亲者,常欲虐其子。此无他,贤者能自反,则无往而不善;不贤者不能自反,为人子则多怨,为人父则多暴。然则自反之说,惟贤者可以语此。”
必须有足够的反思精神,常常看到自己的不足,才能互相体谅包容。
自省才能自律。

【原文】慈父固多败子,子孝而父或不察。盖中人之性,遇强则避,遇弱则肆。父严而子知所畏,则不敢为非;父宽则子玩易,而恣其所行矣。子之不肖,父多优容;子之愿悫,父或责备之无已。惟贤智之人即无此患。
 
袁采同时指出了至今仍然存在的一个大问题:
宽严失调。
要么太宠溺,要么太严厉。
最终都走向极端。
 
【原文】自古人伦,贤否相杂。或父子不能皆贤,或兄弟不能皆令,或夫流荡,或妻悍暴,少有一家之中无此患者,虽圣贤亦无如之何。譬如身有疮痍疣赘,虽甚可恶,不可决去,惟当宽怀处之。能知此理,则胸中泰然矣。古人所以谓父子、兄弟、夫妇之间人所难言者如此。
 
即便是双胞胎,性格人品,聪明愚笨也会有天壤之别,怎么办?
真是没有好办法。
“惟当宽怀处之”。
此事和世界上没有同样的两片树叶一样。
如果每片树叶都嫌弃他叶,树只好秃着了。
由此便知,“忍”是多么重要!

【原文】人言居家久和者,本于能忍。然知忍而不知处忍之道,其失尤多。
盖忍或有藏蓄之意。人之犯我,藏蓄而不发,不过一再而已。积之既多,其发也,如洪流之决,不可遏矣。不若随而解之,不置胸次。曰:此其不思尔。曰:此其无知尔。曰:此其失误尔。曰:此其所见者小尔。曰:此其利害宁几何。不使之入于吾心,虽日犯我者十数,亦不至形于言而见于色,然后见忍之功效为甚大,此所谓善处忍者。
 
佛法讲,忍者无怨,必为人尊。
忍之义,大矣哉!
细想来,世间何事不需要忍?
世间又何事不因为不能忍而坏?
而对于家人来说,小事务必要忍。
但却不能积祸患于忽微。
忍来忍去,忍出大暴力。
或身体出了大毛病。
关键在哪?袁采说了:
“不使之入于吾心”!
垃圾情绪统统赶走!